提起一九九八年,大家心中应该首先会想到九八年的洪灾,因为那年的抗洪抢险,出现了太多让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。然而,笔者印象最深刻的,却是发生在洪灾之前的旱灾。
笔者生在绵阳边陲小村,是真的很靠边,我家和南充市的行政范围就隔了中间一座山。
自记事起,父母们就过着早出晚归的农耕生活。和大多数绵阳的农民家庭一样,种些麦子水稻自己吃,剩余的拿去交提留。再种些辣椒黄麻,养一些蚕,贴补家用。
日子每天都是那样波澜不惊的过着,直到九八年的到来。
九八年开春以后,就没怎么下雨,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天气干旱的情况越发明显。
屋子旁边的开放式水井,出水已经不能满足家里的日常使用,大多时候都得等上几个小时,才能装满一桶。水瓢在水井底部舀水会带起一些泥沙,所以这些水还不能直接用,必须静放在那里沉淀一段时间。
像我们家这样住在半山腰的都开始缺水了,那些海拔更高的人家,越发艰难。
于是,找水运水,成了每家每户除了种庄稼以外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。
大人们将一张厚薄膜放在背篼里面,装上水,再把口子扎起来,就成了一个“水袋”。
而小孩子们也不闲着,背上一个小背篼,装上家里五斤十斤的塑料水壶,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去背水。
这个时段,还能有水的地方,必定是在山脚下。大人小孩们就这样把生命之源,一点一滴的搬运到家里,从山脚到山顶。
当然,还知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生活经验。
比如,背水走路的时候,动作幅度不要太大,因为水是流体,晃动幅度太大的话惯性也会增大,导致背起来更费力气。
再比如,用水桶挑水的时候,水会到处浪,这个时候往里面放一片对人没有不良作用的植物叶子,你会发现,走起路来,水桶里面的水就会比较“乖”了。
水运到家里,用水也有讲究。
洗脸水洗锅水不仅要定量,用过的水全部都要收起来拿去喂猪,一点都不能浪费。
要是遇到下雨的天气,那屋檐下是排得满满的接水工具,锅,水桶,盆子,简直恨不得把落下的雨全部都装起来放到家里。
后来,终于开始下大雨,再后来,就看到了抗洪抢险的新闻......
二十多年过去了,现在偶尔都还会想起那段难忘的日子。
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