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RT 01
反正,就虎眼这个收入水平,都觉得三线或以上的城市买房都越来越难了。
远不说北上广深杭,一套房子动辄上千万。即便近到成都,据业内人士讲,300万是刚需的门槛,500万只能算刚改。绵阳100万算刚需,150万算刚改,真正的终改产品,至少也得500—1000万。
这就是大体行情。
岂不说2017年前后,全国房价整体翻了一番,让人难以接受,只好慢慢接受。
虽然近两年,绵阳均价上还没有越过9000元,感觉是“横盘”,但那是偏远盘、小微盘拉低了均价,万元盘却越来越多,让人焦虑不已。
工资呢?前两年,虎眼说绵阳的工资水平取中间数,也就5000元左右,现在,应该依然如此。
买房,越来越难了。
有人说,你不能用工资水平去套用房价。
靠工资吃饭的是大多数人,房子是为大多数人修的还是为少数人修的?
掏空家里的6个钱包以后,不敢用于餐饮、旅游等各种消费,所以大家都在抱怨“内卷”升级,竞争不过,只有“躺平”。
于是,又有人站出来上纲上线地说,“躺平”是在给国人灌输消极和堕落思想,满满的负能量,应该禁用和严查是谁最先发明了“躺平”一词。
我倒是觉得,波峰之后必然是波谷,内卷到了极点必然是躺平。
佛系也罢、躺平也罢、摸鱼也罢,是随遇而安,回归事物发展本真的一种客观、理性的反应。说白了,就是我越努力,离目标却越远,只有坐地观蟹,看你能横行几时。
PART 02
拿到房地产这个行业来说,让中等工薪族一个月的收入能买1平米的房子是合理的(如果是小夫妻,另一个人的收入用于家庭消费),超过这个比值,就会内卷。
其结果就是大家都恐慌性地买房,高唱与其创业十年,不如早点买套房,房价自然越推越高。
之后呢?修房子的卖不掉,买房子的买不起。只好“躺平”。
房价越来越高,开发商是不是就越来越“躺赢”?
不一定。
今年前4个月,碧桂园、万科、恒大、保利、融创前五强销售金额是10705亿。
而去年同期,恒大、碧桂园、万科、保利、融创前五强销售金额是7056亿。
按照《中国房地产报》披露,即便是剔除预收款后,它们的负债率并没有因为销售多了而减下来:
碧桂园80%,万科70.4%,恒大82.7%,保利68.74%,融创78.3%。特别是恒大,如果不剔除预收款,其负债率高达153%!
恒大的巅峰时期是2016年,搞20周年庆典的时候, 有媒体称台下坐着1800位嘉宾,包括有香港四大家族新世界集团主席郑家纯,有星岛新闻集团主席何柱国,有阿里巴巴马云,还有碧桂园集团主席杨国强等金融界、地产界的一干大佬。那年的文艺晚会,很多卫视都直播了。
许家印同志在声势浩大的庆典上定了一个“小目标”:2020年恒大总资产超3万亿,房地产年销售规模超6000亿。
但2020年,恒大总资产并没有超过3万亿,还在9月陷入资金链涉险传闻,回A股的事也吹了。
也就在2020年,“三道红线”利剑高悬,人们才发现,一揽子所谓的头部房企,只不过是胆子大,杠杆作用大,跑马圈地规模大。
按说,2017年前后这一波房价翻一番的行情下,开发商只有躺赚躺富,怎么还接二连三地爆出各种债务危机了呢?
原因是推高房价的同时,也就推高了融资成本、土地成本、原材料成本乃至人工成本,各种成本高了,印钞厂只得加班加点地多印钞票,这就是通常说的“通胀”。
特别是今年的原材料,铜涨了38%,铝材涨了37%,铁涨了30%锌合金涨了48%,不锈钢也暴涨45%玻璃涨了30%,塑料涨了35%,真是一天一个价。
套用胡锡进的理论就是,什么都涨了等于没涨。如果硬要说涨,那就是涨了一堆数字和泡沫。
中指研究院统计,2020年,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超10万亿,销售总额、销售面积同比分别增长了12.8%和11.6%。从数据来看,百强企业营收与净利润保持增长,但净利润率、净资产收益率(ROE)均值分别同比降低了0.7、1.0个百分点。
wind数据显示,2018-2020年碧桂园、恒大、万科、融创毛利率都逐年下滑。
这叫做自己挖的坑自己埋。结果成全了渠道商。2021年,地产行业的首富不是碧万恒,而是中介商左晖!
房地产被渠道绑架了坐实!
渠道“躺赚”的钱从何处来?用脚趾都可以想得到。
于是,房企开始走向多元化道路。
孙宏斌同志说:“主业做得好没有必要多元化,有问题的公司才做多元化呢。”
但融创还是要忙着跟多个地方的政府官员谈文旅、医疗康养;碧桂园要进军机器人,恒大要进军汽车行业。
但术业有专攻,一番热炒之后,有网友调侃说,恒大汽车,现在只差汽车了。
PART 03
全国性大房企都如此,地方小房企能好过?
以绵阳而言,2017年前,绵阳楼市经历了本土房企遍地开花到与外来房企集体起舞,互相学习,取长补短的时代,2017年后的土拍市场,却很难见到本土房企的身影。
从樊华、X龙、富临,到长虹、九洲轮流引导市场,东辰、花园、长兴、兴发、卓信、福星、吉盛、三汇、文泉、华力达、新盛、尚高、兴绵等等,不下30家长期活跃在这座城市的房企,现在还剩几家?而且,即便是存活于世的,多数都是以前的囤地在开发。
它们去哪里了?有的在改行,改行者还没有一家溅起像样的水花,有的直接选择“躺平”,伺机而动。
本土房企,虽然从整体上看,经营、管理和设计水平,与一线房企有一定的差距,但大多数的产品质量还是过得去了,少了一些割韭菜的心态,让人买得踏实。而且从九洲、宏辰、东辰等房企这一年的表现看,在做高端产品上,并不逊于外来大鳄。
所以,开发商拿得起地,大多数老百姓买得起房,才是楼市健康成长的王道,同时也是各行各业共荣共兴的正道。
背离了这个方向,就是一场灾难!覆巢之下,没有完卵!
因此,不要视“躺平”这洪水猛兽,正如《川观新闻》中的一篇文章中说:
“当竞争变得异常激烈,越来越多的人都被迫卷入到一种毫无意义的竞赛中,都被一种单一的、同质化的成功观和价值观绑架,花费着越来越多的成本,却越来越难获得相应的回报,都忙于即时解决当下的问题,忙于向前看,无暇顾及和解决更深远更重要的问题,“躺平”也便有了它存在的理由。”
房价太高,购房者选择“躺平”,挤是挤了一点,总比拉一屁股债后没钱送娃娃读好点的学校,没钱给父母养老看病好;
地价和原材料太高,房企走向“躺平”,总比房子修到中途,资金链断裂跑路烂尾的好。
躺平是一种心平气和,宠辱不惊的大智慧,是在自我调节,告诫自己不要瞎折腾,不要随便借钱,不要好高骛远,有多大的力量办多大的事,拒绝一切毒鸡汤,让生活在循序渐进中开花结果。
来源:原创 绵州虎眼 虎眼视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