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理论中的“真炁”是什么?
原创:熊春锦 德慧智
道德人生最幸福,德才兼备最快乐!
传播: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| 健康
传递:爱地球 | 爱万物 | 正能量
中医理论中的“真炁”是什么?
解答:《黄帝内经》对真炁的定义:关于“真炁”的定义,既是在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出,同时也是在这部经典中作了准确的定义界定。
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恬惔虚无,真炁从之。”《素问·离合真邪论》:“真炁者,经炁也。”
现代⼈容易理解⽩话⽂,那么就可以解读为:真炁是由先天元炁与后天水谷之精氣结合而化生,能够在经络中被传输转运输布的能量,真炁是维持全身组织、器官⽣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原动⼒。
真炁也需要正确的生理调节: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:“真炁上逆,故口苦舌干,卧不得正偃,正偃则咳出清⽔也。”最佳的调节⽅法:“恬惔虚无,真炁从之。”⼜:“候邪不审,⼤炁已过,泻之则真炁脱,脱则不复。”《灵枢·邪客》:“如是者,邪气得去,真炁坚固,是谓因天之序。”
真炁具有与邪气相对和可以抵制、清除邪气的功效,它们是一对具有阴阳属性的质元物质,在品质上真炁已经处在“⼆”属性中,并不是像先天元炁那样,属于“一”的品质与形质。
真炁定义的变迁异化:“真炁”的定义,原本是生命学和中医学的专用名词,从汉代开始,社会上其它学科开始进行引⽤,并且它的定义也出现了变化,主要是出现了泛义化。
唐·王维《贺元元皇帝见真容表》:“臣闻仙祖行化,真炁临关;圣⼈降生,祥光满室。” 这里边的“仙祖行化,真炁临关”,就并不是“行化”过程中的关键物质,关键物质应当是光炁,⽽并⾮
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